星期日, 6月 29, 2008

世界文化史 第四章 世界三大宗教的興起及影響

第四章 世界三大宗教的興起及影響
佛教:  東亞    大唐帝國
基督教: 西歐、東歐 拜占庭帝國
伊斯蘭教:中亞、西亞 阿拉伯帝國

第一節 早期基督教發展
◎保羅編《新約聖經》使基督教運動邁入神學方向。意欲收納希臘、羅馬的異教徒納入猶太信仰。基督教和猶太社群分離,希臘羅馬人宗教地位提昇,潛在讀者群改變。「路加福音」新增,使基督教脫離猶太教而獨立為普世信仰,自稱「新約」,區隔猶太教為「舊約」。

◎西元313君士坦丁大帝和李錫尼頒布米蘭敕令使基督教合法化。
※4位奧古斯都:李錫尼馬克森提烏斯馬克西米安·達扎和君士坦丁於311年展開奪權鬥爭。

狄奧多西使基督教為國教,教會機制建立,聖經具權威地位。
※羅馬皇帝列表

◎政教關係
西部:拉丁教會,羅馬公教會(主教權盛)
東部:希臘教會,希臘正教會(專制皇權)

◎羅馬主教地位提昇至教宗。
西元402蠻族入侵皇室避難,羅馬主教善後重建,明揭羅馬主教為拉丁教會至尊,掌權教務。
※為什麼耶穌死後其使徒創作經典時不以猶太語而用希臘語?

第二節 拜占庭帝國的文化
◎羅馬帝國分西羅馬、東羅馬拜占庭。

◎在軍隊和元老院派系權力結構中推舉產生。利於政策推行,且由集議制的元老院抑制惡政。

《查士丁尼法典》是一系列法律整理工作一項,完成後叫《法例摘要》。
《法例摘要Digest》+《法律原理Institutes》+《法典》+《新法Novels》=《民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

◎西元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攻剋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
※奧斯曼帝國=鄂圖曼土耳其人,為突厥人之一支,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

◎國亡教不亡
羅馬主教伊希多洛斯主張東西教聯合,以挽祖國。
教育家喬吉奧斯主張反聯合,政權易主,但宗教信仰自由仍延續希臘正教
※基督宗教分裂分希臘正教(東方正統教會)以及羅馬公教(羅馬普世教會)。

◎聖索菲亞大教堂
吸納古希臘、羅馬、巴勒斯坦、埃及、波斯建築藝術融匯東西文化,圓頂由四拱台支撐四拱門之上,教堂內飾有白綠黑紅的大理石鑲嵌圖,為拜占庭藝術開端。

第三節 中古時代前期的歐洲
◎莊園(Manor)由地主和佃農組成。在政治上是一種封邑(Fief)領主授武士土地,人稱封建制度(Feudalism)。

◎文學為實用文體,不再存文體的美感,需要只是行政記錄建檔管理。教士獨占文學文化,憑知識和行政長才獲取地位。並為政治服務。

◎武士精神(Chivalry)
社會文質化,武士需求減少,認證不再由能力而是家世血統。
《查理曼本事詩》、《羅蘭之歌》、《亞瑟王》頌揚武士高貴人格,去除蠻橫暴力印象。

◎三位一體之爭
西歐教會支持三位一體。神職人員為上帝代表者。中世紀教會裡,透過告誡罪行領受苦行消罪。一為加重苦行程度,二為奉捐金錢。
東方教會反對三位一體。耶穌是人不是神,由上帝所造品級低於上帝。

第四節  回教興起和阿拉伯世界文化
伊斯蘭教
宗教領袖穆罕默德,麥加城為其應許之地。神職主在奉持、保護信仰,並拓展宗教邊界,而非說明、詮釋信仰。生前垂訓有賴弟子各自筆記結集成《可蘭經》。

◎語言政策和殖民統治
主要語言:阿拉伯語、波斯語、突厥語。
阿拉伯書寫體:表意和藝術功能。
相信治國機制乃上天授命,以維持天下秩序,但參與國政即沾染世俗,天堂與國政互斥。
阿拉伯人居高位不管事而由蘇丹人士擔任行政事務。殖民地阿拉伯化哈里發鼓勵在地文化人士學習阿拉伯語,以任公職。使埃及等地反抗降至最低。
進行少數統治,抽取較低稅賦,皈依伊斯蘭教賦稅尤低,軍隊僅重點駐紮。

◎世界貿易
興起:地處東西方世界的交通孔道地理優勢主宰世貿。貴重金屬的追尋與開採,產生金銀本位經濟和貨幣兌換體系。助益於行銷體系和交換網絡發展。發展出錢莊體系。
衰微:貴重金屬礦藏枯絕。軍事貴族把持朝政不重視商業。西歐以工具、資源、技術主宰市場。

◎阿拉伯三大文化中心:巴格達智慧宮、開羅艾資哈爾大學、科爾多瓦大學。

第五節  佛教傳播
6B.C.印度釋迦牟尼創立。得道後稱佛陀。去世時弟子將他所教義整理成經、律、論三藏

◎佛陀教誨:使人解脫的方法乃是知識,需努力追求方能獲得。

◎信徒不信教示改信佛陀,僧團制度出現成為佛教思維裝飾,遮掩信徒對自己力量喪失信心的結果。

佛教傳播
南傳小乘佛教:接近教源,獨善其身。使用印度巴利文、摩揭陀文。
       推廣至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
北傳大乘佛教:菩薩概念。使用梵文。
       推廣至中國、韓國、日本、越南、台灣。

◎傳播中國方法:中亞譯經僧赴中,中取經僧赴印。
教義文字資料:經、律、論,三藏
教義形象資料:佛像,佛教故事圖書
   
◎键陀羅雕刻成為禮拜佛陀真實形象。而後經五、六百年自成體系。方停止齍像活動。


◎佛教傳播東亞
大乘提出在家修行概念,[維摩詰經講]以居士得道,迎合中國宗教心態深合中國文化要旨。

◎中國化佛教東傳朝鮮、日本。
印度→中國、中國化佛教→朝鮮、日本


書名:世界文化史 作者:盧建榮.江政寬 出版:五南圖書

世界文化史 第三章 大帝國出現及文化交流

第三章 大帝國出現及文化交流

第一節 希臘化時代
◎歐洲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入侵統治西亞ㄧ段時間形成文化交流。

◎希臘化埃及:落實希臘化政策的北非地區,是歐洲文明首次統治亞非古文明時期。

◎亞歷山大是希臘化世界奠基者。
4B.C.東征不到十年波斯帝國、埃及帝國、印度半島西北部盡入

世界國的規劃
亞歷山大時代:自認為神,不合希臘文化活人不可成神之旨。
各區維持自治,推行通婚、談世界主義之道、族群融合政策

後繼者:建成希臘化世界,以希臘人為管理階層,希臘化模式遂行統治

◎人亡政息
繼承者戰爭後,希臘化王朝發展各異。共同處:通行希臘語,錢幣通行,奉亞歷山大為始祖。
希臘、馬奇頓:民主化政治改為寡頭政治。
小亞細亞、帕加曼:維持「獨立城市」的生活方式。
亞洲、敘利亞、伊朗:以希臘人為主,實行殖民統治。
埃及、亞歷山大港:作為文明世界文藝的中心,以希臘文從事創作。達成文化融合。
波斯、巴克特里亞地區、中亞、北印度地區:希臘風格和佛教傳統融合,發展犍陀羅(Gandhara)宗教藝術。

哲學:古希臘斯多葛派、懷疑主義、伊比鳩魯派、犬儒學派。
文學:《亞歷山大傳奇》非正規史作。

第二節 羅馬時代
◎婦女死亡率高一紙休書離婚容易平均締結三次婚姻建立在傳宗接代上

6B.C.推翻帝制,改貴族集議制。
元老院屬於立法機構,執政官由成員選舉產生。稱為「共和國」制。
改革派的訴求:擴大政治參與、改徵兵制為募兵制。
屋大維拌演調停者弭平派系衝突,締造羅馬二百年和平。

名共和實帝國。
大型自來水和排水系統的公共設施。
世界級圖書館,公共浴場和公立學校。

羅馬社會是提供庇護和忠心依附為關係主軸

東道主制度:物質援助旅行者的文化倫理。

政治體制從貴族集權變成元首獨裁。
法律不保障非公民,斯多亞學派力主自然法作為法學原則「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萬民法
因應羅馬人與其它民族來往頻繁糾紛時生。
兼顧各民族習俗,將「十二銅表法」落後部份剔除。
訴訟法完備陪審和律師制度為近代提供雛形。


書名:世界文化史 作者:盧建榮.江政寬 出版:五南圖書

星期六, 6月 28, 2008

世界文化史 第二章 人文思想興起

第二章 人文思想興起

第一節 兩河流域帝國的更迭及其文化
戰勝國:印度婆羅門教、波斯祆教 讓當權者汲取製造宰制性意識型態之處。
戰敗國:猶太教 鼓舞弱者以道德至上說對抗統治者刀劍。
當帝國湮滅,一神教宗教形式成為人類希望的火苗。

◎離散族裔(Diaspora)
古代西亞為一神教的沃土
猶太人、以色列復國。即創建人類史上最早的一神教。

18B.C.
 ∫   巴比倫
16B.C.
8B.C.
 ∫   亞述
7B.C.
 ∫   新巴比倫
6B.C.
 ∫   波斯
4B.C.

結束區域國際戰,也意味區域及民族多文化的加速消失。

◎漢摩拉比法典
正文分為神、國家、私人社會的領域。
維護中央集權君主制和私有財產制。

◎城市文明
西亞大成多以行政機能為主。
採似唐朝坊市制城市結構。依人種和職業分區居住。

◎書記在泥板上印刻楔形文字學會享有特權。

◎波斯生產易碎型寶物,不易保存特性使與金銀珍寶同為中國珍藏。

◎猶太一神教5B.C.:整合舊約聖經。「道德至上」「一神信仰」理念貫串。

◎波斯祆教7~6B.C.:善惡對立,死後世界影響猶太、基督等教成形。

第二節 古印度文化
◎雅利安人(The Aryans)入侵統治印度原住民,劃分種姓制度的社會階級。

◎原住民的高水準文化:具備文字及公共澡堂建築

◎婆羅門教支撐種姓制
婆羅門Brahman多神教。創造之神梵天Brahma、保護之神毗濕奴Visnu、破壞之神濕婆Shiva,生、住、滅三種力量。重視因果輪迴,而後印度教亦承襲種姓制。

◎6B.C.五卷書:反種姓制,以弱抗強、團結重要、打破對命運的迷信。

◎數學起餘祭祀,重視祭壇形式有大小限制,因有極大小數觀念創十進位,並提出零的觀念。

◎醫學已有外科手術技術,在西方醫學尚未興起之前。

◎文學《摩訶婆羅多》書中穿插神話傳說,涉及宗教倫理哲學法治,有印度文化百科全書之稱。


第三節 希臘文化

◎13B.C.愛琴海文明
克里特島(Crete)的青銅工藝品、彩陶等手工藝發達。
  
◎5~6BC
雅典人的民主歷經王政、貴族派閥政治、僭主政治。
公民大會:男性公民為主,以輪值、抽籤、選舉任理公職。
除婦女、他國僑民、奴隸外確實參與政府運作。   
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民主政治為提供文化活動的沃土


書名:世界文化史 作者:盧建榮.江政寬 出版:五南圖書

參考書籍

1. 文化人類學:
Michael C. Howard著《文化人類學》台北市弘智文化出版。
蔡相輝等編著《台灣史重要文獻導讀》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2.世界文化史:
盧建榮、江政寬編著《世界文化史》五南圖書出版社出版。
彭聖雄、彭元啟編著《高考世界文化史》國際函授學校出版。
陳鵬仁編著《日本近現代代史》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3.文化行政:
蔡東源編著《文化行政通論》三民書局出版。
陳德禹編著《行政管理》三民書局出版。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編著《文化行政》五南圖書出版。

4.文化政策分析:
丘昌泰等編著《政策分析》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郭為藩編著《文化政策》台北市心理出版出版。

5.藝術概論:
曾肅良編著《藝術概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夏學理等編著《文化機構與藝術組織》五南圖書出版社出版。
蓋瑞忠編著《藝術概論》文京圖書 海頓出版。

6.本國文學概論:
簡恩定等編著《中國文學專論》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葉石濤編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出版。
黃麗貞編著《中國文學概論》三民書局

7.文化資產概論與法規:
彭元啟編著《文化資產概論與法規》國際函授學校出版。
《文化法規彙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世界文化史 第一章 神話思維的時代

第一章 神話思維的時代

第一節 石器時代的社會與文化
◎人類是環境的計畫者、觀察者兼利用者。
海德堡人(Heidlberg man)
 具現代發聲系統,懂用火烹飪。
尼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
 男女分工,碰運氣搜索者不同於現代狩獵採集的蒐集者。

現代智人(Homo Sapiens)
 誕生於非洲,由直立人演化出。
 蒐集者,對資源採取事先計畫性的運用
克羅馬儂人(Cro-Ma-gnons)
 洞穴繪畫黑牛展現抽象思維能力,並活用象徵符號。

◎農業生產優勢締造
生產變革:狩獵→採集→農牧業
農業生產系統,確立層級制度建立
人類文字的發明和工藝技術的突飛猛進發生在農牧先進區。

◎舊石器時代晚期理性與感性的確立
情感反應、直覺洞察、象徵推理這三種大腦功能可能促成現代人類意識的出現。
政治組織和工藝製作基於三大功能而創建。
人類改採與環境敵對的農業文明。

第二節 宗教籠罩下的西亞和埃及
11B.C.
◎埃及王國和西台王國簽訂合約並結束敵對關係。

◎蘇美人Sumer的城邦政治及其文化
西亞兩河流域亞述帝國建立
蘇美人建造灌溉系統、眺高屋頂和圓頂、計數六十進位法、楔形文字符號建立。

◎創作神話和崇拜神祉
創世神話目的:維護祭司階層不勞而獲的特權地位。
透過虛幻神祉企求,於現世找到安頓身心的所在。
用象徵手法,將無所不在的神秘和自身生命聯繫。

◎閃族崛起
閃族語言取代蘇美與成為強勢語言,並創建一統王國,並使城邦依賴勢力均勢保有其自主權。

12B.C.
◎埃及王位繼承與宗教
透過宗教儀式確立王為繼承者的獨特性,並杜絕王位覬覦。

◎政教衝突
法老:世俗統治權力,自奉為太陽神之子
祭司:崇祀太陽神,透過祭典干預掌控物質資源
祭司勢凌王權,法老曾改名太陽神信仰以抵制祭司。
但埃及王朝曾有外來政權入主,使太陽神為中心的信仰沒落,
民間轉向崇拜自然神旨及巫術末代,埃及王朝由波斯人所建,後由馬其頓結束波斯埃及政權。

◎璀璨埃及文化
地勢孤立、自成文化,建立高度物質文明,並發展特殊死亡文化及無歷史意識的時間觀。



書名:世界文化史 作者:盧建榮.江政寬 出版:五南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