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世界三大宗教的興起及影響
佛教: 東亞 大唐帝國
基督教: 西歐、東歐 拜占庭帝國
伊斯蘭教:中亞、西亞 阿拉伯帝國
第一節 早期基督教發展
◎保羅編《新約聖經》使基督教運動邁入神學方向。意欲收納希臘、羅馬的異教徒納入猶太信仰。基督教和猶太社群分離,希臘羅馬人宗教地位提昇,潛在讀者群改變。「路加福音」新增,使基督教脫離猶太教而獨立為普世信仰,自稱「新約」,區隔猶太教為「舊約」。
◎西元313君士坦丁大帝和李錫尼頒布米蘭敕令使基督教合法化。
※4位奧古斯都:李錫尼、馬克森提烏斯、馬克西米安·達扎和君士坦丁於311年展開奪權鬥爭。
◎狄奧多西使基督教為國教,教會機制建立,聖經具權威地位。
※羅馬皇帝列表
◎政教關係
西部:拉丁教會,羅馬公教會(主教權盛)
東部:希臘教會,希臘正教會(專制皇權)
◎羅馬主教地位提昇至教宗。
西元402蠻族入侵皇室避難,羅馬主教善後重建,明揭羅馬主教為拉丁教會至尊,掌權教務。
※為什麼耶穌死後其使徒創作經典時不以猶太語而用希臘語?
第二節 拜占庭帝國的文化
◎羅馬帝國分西羅馬、東羅馬拜占庭。
◎在軍隊和元老院派系權力結構中推舉產生。利於政策推行,且由集議制的元老院抑制惡政。
◎《查士丁尼法典》是一系列法律整理工作一項,完成後叫《法例摘要》。
《法例摘要Digest》+《法律原理Institutes》+《法典》+《新法Novels》=《民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
◎西元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攻剋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
※奧斯曼帝國=鄂圖曼土耳其人,為突厥人之一支,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
◎國亡教不亡
羅馬主教伊希多洛斯主張東西教聯合,以挽祖國。
教育家喬吉奧斯主張反聯合,政權易主,但宗教信仰自由仍延續希臘正教
※基督宗教分裂分希臘正教(東方正統教會)以及羅馬公教(羅馬普世教會)。
◎聖索菲亞大教堂
吸納古希臘、羅馬、巴勒斯坦、埃及、波斯建築藝術融匯東西文化,圓頂由四拱台支撐四拱門之上,教堂內飾有白綠黑紅的大理石鑲嵌圖,為拜占庭藝術開端。
第三節 中古時代前期的歐洲
◎莊園(Manor)由地主和佃農組成。在政治上是一種封邑(Fief)領主授武士土地,人稱封建制度(Feudalism)。
◎文學為實用文體,不再存文體的美感,需要只是行政記錄建檔管理。教士獨占文學文化,憑知識和行政長才獲取地位。並為政治服務。
◎武士精神(Chivalry)
社會文質化,武士需求減少,認證不再由能力而是家世血統。
《查理曼本事詩》、《羅蘭之歌》、《亞瑟王》頌揚武士高貴人格,去除蠻橫暴力印象。
◎三位一體之爭
西歐教會支持三位一體。神職人員為上帝代表者。中世紀教會裡,透過告誡罪行領受苦行消罪。一為加重苦行程度,二為奉捐金錢。
東方教會反對三位一體。耶穌是人不是神,由上帝所造品級低於上帝。
第四節 回教興起和阿拉伯世界文化
◎伊斯蘭教
宗教領袖穆罕默德,麥加城為其應許之地。神職主在奉持、保護信仰,並拓展宗教邊界,而非說明、詮釋信仰。生前垂訓有賴弟子各自筆記結集成《可蘭經》。
◎語言政策和殖民統治
主要語言:阿拉伯語、波斯語、突厥語。
阿拉伯書寫體:表意和藝術功能。
相信治國機制乃上天授命,以維持天下秩序,但參與國政即沾染世俗,天堂與國政互斥。
阿拉伯人居高位不管事而由蘇丹人士擔任行政事務。殖民地阿拉伯化哈里發鼓勵在地文化人士學習阿拉伯語,以任公職。使埃及等地反抗降至最低。
進行少數統治,抽取較低稅賦,皈依伊斯蘭教賦稅尤低,軍隊僅重點駐紮。
◎世界貿易
興起:地處東西方世界的交通孔道地理優勢主宰世貿。貴重金屬的追尋與開採,產生金銀本位經濟和貨幣兌換體系。助益於行銷體系和交換網絡發展。發展出錢莊體系。
衰微:貴重金屬礦藏枯絕。軍事貴族把持朝政不重視商業。西歐以工具、資源、技術主宰市場。
◎阿拉伯三大文化中心:巴格達智慧宮、開羅艾資哈爾大學、科爾多瓦大學。
第五節 佛教傳播
◎6B.C.印度釋迦牟尼創立。得道後稱佛陀。去世時弟子將他所教義整理成經、律、論三藏
◎佛陀教誨:使人解脫的方法乃是知識,需努力追求方能獲得。
◎信徒不信教示改信佛陀,僧團制度出現成為佛教思維裝飾,遮掩信徒對自己力量喪失信心的結果。
◎佛教傳播
南傳小乘佛教:接近教源,獨善其身。使用印度巴利文、摩揭陀文。
推廣至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
北傳大乘佛教:菩薩概念。使用梵文。
推廣至中國、韓國、日本、越南、台灣。
◎傳播中國方法:中亞譯經僧赴中,中取經僧赴印。
教義文字資料:經、律、論,三藏
教義形象資料:佛像,佛教故事圖書
◎键陀羅雕刻成為禮拜佛陀真實形象。而後經五、六百年自成體系。方停止齍像活動。
◎佛教傳播東亞
大乘提出在家修行概念,[維摩詰經講]以居士得道,迎合中國宗教心態深合中國文化要旨。
◎中國化佛教東傳朝鮮、日本。
印度→中國、中國化佛教→朝鮮、日本
書名:世界文化史 作者:盧建榮.江政寬 出版:五南圖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