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01, 2008

世界文化史 第五章 十一至十五世紀的社會文化

第五章 十一至十五世紀的社會文化

第一節 歐亞草原民族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被抹黑的游牧民族
多數地區如北中亞游牧先於農耕文明。
少數地區如東南亞農耕先於游牧文明。
游牧:逐水草而居移徒多、生活維艱、少文明建設、歷史記述少。
農耕:有村鎮城廓、定居生活、文字使用早、歷史記述少。
農牧在亞洲大草原大戰,牧方往西敗逃,卻也壓迫歐洲游牧向南農擠壓,歐亞草原連綿一萬五公里。

◎蒙古和伊斯蘭文化交融
北亞蒙古人,鐵木真西征敘利亞,伊朗諸國蒙古汗王稱「伊兒汗」。
蒙古皈依伊斯蘭,取代把中東、伊朗文化融合的阿拉伯帝國,成為統合中東、遠東文明的王朝,蒙古於貿易文化方面亦擔任溝通東西方經貿交流的橋樑。 歐洲曾欲結盟蒙古以共抗伊斯蘭,卻促成「金帳汗國」建立。
伊兒汗國末王去世後分裂,由帖木兒自立為宗主,侵伊朗、印度、伊拉克區、敘利亞、埃及及小亞細亞,大敗鄂圖曼軍。
帖木兒王朝,波斯、東突厥語文學鼎盛,文化發達。
小亞細亞中、東部為賽爾柱突厥系邦國所有,並轉為伊斯蘭教邦國。在蒙古西征戰火中,鄂圖曼公國興起,地處拜占庭防線邊緣。入侵歐洲、巴爾幹半島、君士坦丁堡、黑海、波斯灣、阿爾吉爾、布達佩斯、維也納。掌東南歐、匈牙利、近東和北非。

◎游牧民族對中亞文化交流貢獻
民族遷徙過程中,農牧經濟文化交流突破閉塞。
蒙古突厥開疆土結果變成農耕民族,加上工業革命遊牧地區日趨衰落。

第二節 東南亞地區文化
◎東南亞┌大陸: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
    └島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

◎忽必烈爪哇復國,事成後承認蒙古大汗宗主地位。

麻六甲王國
位於麻六甲海峽戰略位置,並提供阻擋季風的安全港。具備貨物集散中心的優惠條件,成為港埠兼商場。更與泰國、馬扎帕希特、伊斯蘭教蘇門答臘東北諸國競爭。麻六甲貴族領先改信伊斯蘭,並成立伊斯蘭學術研究中心,吸引學者前來。

泰國暹羅
蒙古滅南詔大理國,使其南遷,而蒙又滅緬馬王國,使泰族南下建國順利。得以創立文字,奠定法律基礎,採中央集權穩定國勢。

柬埔寨
曾建立扶南、真臘兩王國。真臘遷都吳哥,又稱吳哥王朝。暹羅攻陷吳哥而荒廢。小乘佛教傳入,國王灌輸百姓神佛轉世,如今不再認為國王是神聖。

◎越南
南:用中文的越南國。北:用印尼話的占婆國。越戰占敗,統一為越南。採科層級制的朝代國家,辦科舉、崇儒家、信大乘佛教。漢化極深。反蒙古、反明治,其反叛精神誕生陳、黎兩民族英雄。並發展異於中國風的律法建築。

◎西方帝國主義於入侵東南亞。該區歷百年後方恢復獨立。

第三節 美洲文化
◎西班牙人抵美洲大陸征服印地安人阿茲提克帝國,火燒首府城市,於廢墟上建立墨西哥城。

◎奧爾梅克文明
馬雅文化影響後起阿茲提克文化。
印地安人培育適應強的玉米,墨西哥南部提瓦坎谷地,發展為村落生活,擁有陶器。
無牧業開展條件,肉食少,玉米為主食。
奧爾梅克文明:美洲文明開創者,原意「橡膠之鄉」,開創的傳統包含神權統治、金字塔神廟、美洲虎崇拜、用玉、象形文字、數字系統、曆法系統、天文學、神學、神話等。
馬雅文明:近五十城邦國家組成,叢林環境政治分立文化共通。諸邦以提卡爾城為最大。文明的標誌包含建築、象形文字。刻於壁畫、碑文、以及發明紙和圖書。16世紀遭西班牙人焚燬。

查汶(Chavin)文化
秘魯的南美洲最古老文明,傳至印加文明時建立印加帝國。並使用金銀器等金屬器皿,遭西班牙覬覦。

第四節 歐洲社會與文化變遷
◎中古時代亦稱「黑暗時代」,是由教會主導的歷史,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雅典柏拉圖哲學院,印證文化沙漠的處境。

但丁《神曲》彰顯中古式基督教。逆來順受聽天由命,以實際觀察求知被視大逆不道禁寫書。

◎中產階級出資蓋紀念館圖書館,獎勵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有教養的人不再只是教士。

◎大學時代:波倫那大學、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因獲得教皇、神聖羅馬帝國各國君候所頒「特許狀」,擺脫地方政府控制。繼承古修道院學風,學術包括希臘哲文學、羅馬政治思想、古基督神學奧古斯丁著作為代表。

◎歐洲貴族參與十字軍東征,被東方商品吸引,對貨幣需求大增,以其領地與治權向中產階級交換,使城市居民享有公民權。

◎荷蘭推翻王政改建聯省共和國,由代表民意議會統治。

◎十字軍東征其間,威尼斯因運補站地利成為集散中心。中世紀以販製壟斷食鹽致富。造排槳帆船從事東方貿易後來改造成賴帆動力划手舊用,船隊以官督商辦方式經營。十人議會實際統治威尼司政府。

◎佛羅倫斯城邦發行金幣,十五世紀由麥迪奇家族統治,遵守共和制,政治動盪詩人但丁、政治理論家馬基維利等均遭放逐。

◎哥德式建築
法國查特大教堂中古建築代表,圓頂尖塔雕塑鑲嵌畫呈現與聖經相關的圖像教材以堅定信徒對宗教的信念。



書名:世界文化史 作者:盧建榮.江政寬 出版:五南圖書

沒有留言: